在非洲大地 我们挥洒青春

2013-08-01 10:02:35 admin 148

在世界版图上,非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,然而说到塞拉利昂共和国,也许鲜为人知。2012年盛夏,我们有幸结识了它,也更乐意为大家分享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。

塞拉利昂,一个国土面积只有7万平方公里、人口550万的西非小国。全国有20多个民族,以曼迪族和泰姆奈族为主。官方语言为英语,还有曼迪语、泰姆奈语、门德语和克里奥语等。国家货币为利昂(1美元约合4300利昂)。全国分为北南东西3省1区:北方、南方、东方省和西部区(首都弗立顿所在区)。西及西南濒临大西洋,拥有约485公里海岸线。属热带季风气候,高温多雨。5-10月为雨季,暴雨频繁,年降雨量高达5000mm,素有“西非水塔”之称。11-4月为旱季,基本无降雨。年平均气温26°,全年高温酷热。

2012年7月4日,中色地科首批3人小组历经近2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,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,正式拉开了塞拉利昂北方省铁矿普查项目的序幕。以苏家政为首的3人工作组,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。在国内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和精心组织下,一批又一批工作人员先后抵塞,这些人员涵盖了包括地质、水文、物探、测量、钻探、公关、医疗及后勤保障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组,人员结构科学合理,组织管理规范,满足了项目实施的各项要求。

在与业主(中国庆华集团公司)初期签订的合同中,中色地科承接了塞拉利昂北方省EXPL-33/10、EXPL-34/10二矿权区(即137/138矿权区)铁矿地质普查任务,先期选定137矿权区5号航磁异常和138矿权区2号航磁异常为工作靶区,其中尤以5号异常区为重点工作靶区。由于当地酋长地的阻扰,前期未能进入首选的5号重点工作区,在我公关人员继续开展5号工作区酋长地艰难协调工作的同时,暂时将主要工作放在2号靶区。7月,正值炎热雨季,开展野外工作极其困难,地质人员冒着酷热,顶着大雨,一天又一天忙碌着,双手磨出了老茧,衣服、鞋子早已湿透,甚至遍体鳞伤。

9月,在公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及当地政府支持下,终于说服了酋长地及村民,允许我们进入领地,我们如愿以偿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5号工作区。很快,我们住进黑人的土房,生活、办公都在一栋还未完全建成的村民小房子里,条件异常简陋,经常因为降雨而打湿了床铺,用水极其困难。一切从零开始,地质人员精心策划组织,从2012至2013,一干就是大半年。优秀的工作业绩,使我们顺利拿到6号、4号异常区的任务。合同额从3000万到突破1.2亿。工作区地形陡峭,攀爬困难,我们经常会抓着一根树藤,使尽全身力量,一步一步缓慢爬行。若是下坡,我们更多地选择坐“土飞机”。受降雨影响,地面湿滑,多少次摔倒在地,爬起来继续前行,疼痛没有阻止我们的步伐。热带丛林中,有毒动植物是我们最大的敌人,在工作区,诸如眼镜蛇等毒蛇之类的动物经常碰到,内心带着一丝丝恐惧,时刻保持警惕。还经常遭受成群蚂蚁、野蜂、硫磺蚁等小动物的攻击。塞拉利昂的降雨,变幻莫测,一天经常会有3-4次降雨,令人防不胜防,多少次,在山上我们被一遍又一遍浇得湿透。多少天,衣服、鞋子都未曾干透过。我们顶着暴雨过后的暴晒,在灼热的阳光下,尽情“享受”着天然的“桑拿”,但仍继续攀爬在湿滑的陡山丛林中……

疟疾,对于非洲来说,也许并不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疾病。但是在西部非洲,尤其是塞拉利昂,无疑是整个非洲的“重灾区”,这对于初来咋到的我们,正是一次全新的挑战。在这里,有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气候,孕育了疟原虫的发展壮大。在这里,有十分分明的旱季和雨季,而雨季来临,恰是疟疾泛滥的季节。一个月最多疟疾3次;最多时,一天有16人因疟疾而输液(项目总人数约50人,1/3人员同时病倒)。平均每1-2个月一次疟疾(大家笑称“月疾”);高烧最高温度41°。最长高烧38°以上,持续一周。治疗及康复周期多为7天左右;偶尔会导致疟疾药品供应不足,等等,这一组组来自工作现场的数据足以让人触目惊心,也给我们的现场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。

一年来,有近100人次先后参与了该项目工作,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。在项目经理董少波的带领下,他们恪尽职守,甘于奉献,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,在平凡的岗位上,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这支队伍中,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队员,他们的拼搏进取、甘于奉献,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不竭动力。他们是年轻的一代,更是充满希望的一代。在非洲大地,包括他们在内的数以万计的地质工作者,把青春挥洒在非洲这片热土上,挥洒在艰苦卓绝的地质生涯中,生动诠释了当代地质青年敢为的精神面貌和不怕艰苦的昂扬斗志。他们是新时代“三光荣”精神的践行者。(谭康雨)